原住民慶典 

1.阿美族豐年祭
地點:台東、卑南、東河、成功、長濱、池上、關山、鹿野、太麻里
豐濱、光復、泰山、鳳林、玉里、壽豐等等
阿美族人性喜歌舞,至今仍保留多項傳統祭典,最具代表性的俗稱為「豐年祭」。每年七、八、九月是阿美族最熱鬧的季節,傳統豐年祭為早期為慶賀小米收成、感謝神靈恩惠祭典,活動充滿了歡樂與感恩的氣氛。每年夏季由各部落自行舉辦,活動天數三至七天不等,祭典的過程包括捕魚祭、迎靈、宴靈、送靈等場面都非常熱鬧,且通宵達旦的盡情歌舞;亦是年輕男女交誼的時刻,除歌舞聯歡外,尚有野外求生、競技等活動。一般阿美族聯合豐年祭中常見的祭典儀式:1.祭祀 2.成年祭 3.迎賓舞 4.豐年舞 5.農耕舞 6.捕魚祭 7.狂歡夜

2.卑南族猴祭
時間:十二月底至元月初
卑南族居住於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人口約七千多人。卑南族著名的祭典活動有大獵祭、收穫祭、婦女的完工祭、以及專屬於巫師的祭儀活動。祭典時所有的部落族人,不論男女老幼皆頭戴花環,一起來歌舞慶祝。卑南族從少年、青少年每個階段,都有嚴格的體魄訓練,男子逐年通過少年猴祭及大獵祭的考驗,才有資格結婚。「聯合年祭」則是卑南族自1989年起,以每年各部落輪流主辦的模式,配合傳統技藝表演,展現卑南族的優良美德,並聯繫部落間彼此的感情。

3.排灣族收穫祭
時間:七月中旬
地點:太麻里、金鋒、大武、達仁等鄉
每年七月中旬,排灣族人辛勤耕種的作物開始收成,為慶豐收各部落準備年糕(阿買)、豬肉、小米酒聚集於頭目家,由巫師祭神感謝豐收後,在頭目的帶領下舉行各種活動。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頭目為世襲制,擁有土地、獵區、河流。平民為佃農,須向頭目租地耕種,並於收成時納貢於頭目,頭目家族中以長嗣繼承,其餘兄弟姐妹為貴族。貴族以上的階級擁有華麗服飾及門楣雕刻的權利。勇士階級為有特殊功蹟或才能的平民家族,在部落裡亦受族人敬重,如雕刻師、狩獵英雄。

「五年祭」是排灣族最著名的祭典,傳說排灣先祖為了避荒年,將七名子女分開各自謀生,並且約定每五年長者必須手持竹竿,帶領全族大小回家團員祭祖,於是有了五年祭。

4.魯凱族收穫祭
時間:七月中旬
地點:卑南鄉東興新村
魯凱族人在七月份收成小米和芋頭之後,全村都將收穫的農作物和獵物,送至頭目家的祖靈屋前祭拜後,頭目依人口數平均分配每戶;再行至集會所點燃火把,交由青年至每戶「報佳音」,通告全族舉辦收穫祭的時間。活動當天,頭目先以小米和檳榔向祖靈祭拜,並手持檳榔,於架設的高聳鞦韆架四個角落祭祀後,即展開收穫祭的各項活動。近年東魯凱族人,常將「成年禮」安排於收穫祭中,在結束加冠禮後,開始整個祭典的高潮「盪鞦韆」,這是魯凱未婚青少年藉年度盛會傳達自己的愛意的好時機。鞦韆場上,男子可邀請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前去盪鞦韆,來回盪後,男孩將女孩抱下,送回女方家長處,這是魯凱族人相當浪漫的活動。活動中也歡迎參觀民眾和他們同樂,載歌載舞直到深。

5.布農族打耳祭
時間:三月底至四月
地點:延平、海端
布農族人狩獵回來,為使把獵物和族人分享,而舉行的祭儀活動稱之為「打耳祭」。布農族人生活在海拔1000∼2000公尺之間的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兩冀,為典型的高山民族。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是布農族人的播種季。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是布農族人祈求農作豐收所唱的歌謠,也就是國際間稱的八部合音。布農人相信,歌聲愈和諧、優美,天神愈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在分食獵物的儀式上,將鹿耳掛在樹枝上,全族男子皆參加射擊,接著烤肉分食,各種儀式順序展開:感謝獵具幫忙,使獵物可以享用的「敬槍祭」;歌頌蒼天憐愛賜豐收的「八部合音」;對獵過的獵物表示敬意的「報戰功」,在高昂、愉悅的聲調回盪於整個會場。年祭慶典 ;開墾祭、播種祭、雜糧祭、袱除祭。

6.雅美族飛魚祭
時間:二月底至六月
地點:蘭嶼
雅美族達悟人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由於獨居海外,因此也發展出獨特的海洋文化。尤其是春、夏之間的飛魚祭最為人熟悉,全年的歲時祭儀也多伴配合飛魚的補魚活動而運行。每年二月農曆年後,開始捕捉飛魚。捕飛魚即及開始一連串莊嚴隆重的祭典,前後凡捕魚、剖魚、曬魚、烹煮、食用等等分十二次舉行,至六月飛魚汛期結束為止。雅美人認為飛魚是上天賜給他們的魚,所以飛魚祭是雅美族人最重要的祭典。雅美人利用飛魚喜愛光的特性,出海後點亮船尾的火把,飛魚會迅速向光亮的船邊聚集此時只要揮出長竿網,即可滿載而歸。飛魚祭時,海面火光點點,雅美人高唱凱歌,海上揚溢著豐收的喜悅。

7.泰雅族豐年祭
地點:南投
每年八月下旬舉行豐年祭,此時為農閒時期,於八月間月圓時,男子入深山
打獵,至下弦月將止時,攜帶獵物回家,女子也在豐年.祭前織布、製小米酒。
豐年祭當日,族人集聚於部落廣場跳舞狂歡,族人以獵獲的獸肉聚餐,下午跳舞狂歡中,由頭目將恩愛的男女青年向族人宣佈他們將結婚成對,其他年青人不得再追求,以成全他們。日落前活動即將結束時,由頭目唸祭詞感謝上天的保佑,更期望明年更豐收。 泰雅族依其發源傳說、社會組織、語言及風俗習慣的差異,可分為泰雅及賽德克兩族。泰雅族的祭祀,成傳統規範的有三:
播種祭、祖先祭、穫祭

8.賽夏族矮靈祭
地點:新竹、苗栗
客家移民與分佈 兩年一度的矮靈祭典,是賽夏族最重要的儀式,賽夏人叫這祭典叫做「巴斯答隘」,時間在農曆的十月,每兩年舉辦一次小祭,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每到這時候,外地的族人都會趕回來,以最虔敬的心慶祝祭典,矮靈祭是賽夏族流傳至今的少有的原始祭典,保存了他們代代相傳的習俗及追思的美德。 矮靈祭的由來: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群居住在Maybalay山(今新竹五峰鄉上坪溪上游右岸)半山腰岩洞內的族人,身高雖僅有三尺,但臂力強,而且擅長巫術,所以與之為鄰的賽夏族人很怕他們;不過,由於矮人能歌善,所以賽夏族人每年到了稻栗收穫舉行祭典時,都會邀請矮人一同唱歌跳舞。

9.鄒族又稱曹族
地點;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
鄒族目前存在的祭典有四個,分別敘述如下: (一) 凱旋祭 (或稱戰祭Mayasvi): 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二大社(達邦、特富野)各別舉行,時間大約在二月或八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
舉行凱旋祭的時機有三種: 一是出草歸來。 二是重建會所。 三是小米收穫祭後視當年的情況(如有重大變故、不順遂之事)擇期舉行。 凱族祭由迎神曲揭開序幕,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在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時吟唱送神曲劃下休止符。 (二) 小米收穫祭 (Homeyaya): 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七、八月左右。 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謝牠對農作的照顧,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聚力。以小米祭屋為主要祭祀場所,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來,再藉著聯合家族之間的互訪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也是鄒族人的過年。在小米收穫祭結束後,各家長老齊聚頭目家的小米祭屋開會決定今年是否舉行凱旋祭,是當天最重要的會議。 達邦社的小米收穫祭為二天,特富野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 (三) 小米播種祭 (Miapo): 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傳統上以女子主持之,目前則無此限制。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 (四) 子安貝祭 (Miyatjgu): 是高雄縣桃源鄉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每二年舉行一次,已失傳多年,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才恢復。 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子安見(殼)裡,平時收藏在一個小壺裡,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其原意接近祖靈祭。

 

台灣原住民研究資源

 

發行者:清大人社院圖書分館?編 撰:張雪真 (清大人類所研究生)

壹. 台灣原住民介紹
一.起源及其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一)台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台灣原住民是屬於南島語系,人種則是屬於馬來族。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分布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島。台灣則是南島民族分布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族有十九個部族,約略可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保有自己的部落結構、語言和風俗習慣,不過也正面臨現代化及速改變消失的的境況,而平埔族則早已失去自己的語言和風俗習慣。
(二)原住民的起源
目前關於台灣原住民的起源的說法有兩類,一是主張原住民的發源是在島外,一是主張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居地。前一種說法甚為普遍,學者從語言、考古、文獻資料及神話傳說等方面論證台灣原住民的起源地應該是在大陸東南沿海。學者甚至推測原住民移居台灣的年代,例如泰雅族及賽夏族應該是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先陶時代即來臺,排灣族和卑南族應該是在東南亞巨石文化興盛時期移入台灣。而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居地的說法,則是較新的主張,這是語言學家研究的結果。至於這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二.分布及各族介紹(包括19族)
(一)原住民族
1.賽夏族
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賽夏分為南北兩群。北賽夏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南賽夏分佈在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族人分佈以苗栗縣南庄鄉最多,主要在東河、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總人口約四千人左右(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是目前台灣人數最少的原住民族。
2.泰雅族
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泰雅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男子須獵首,女子需會織布,才可黥面。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3.鄒族
分為阿里山曹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卡那布亞族、沙阿魯阿亞族。鄒族又稱曹族,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總人口約七千多人。
4.魯凱族
魯凱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住在西側為分佈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佈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佈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台東平原邊緣地帶。魯凱族分佈在屏東縣和台東縣。屏東縣霧台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台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人口總數約為九千多人。
5.排灣族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總人口數約六萬餘人。
6.布農族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一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一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一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一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現今布農族的分佈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台東縣海端鄉。總人口數約三萬七千多人(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7.阿美族
阿美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台東兩縣,台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佈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台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北部群包括南勢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恆春阿美。阿美族分佈在台灣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東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總人口數大約有十四萬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8.卑南族
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一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人口集中在台東縣,其中以台東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鄉,總人口數大約九仟多人。
9.雅美族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內政部民政司,民國八十年),分佈在紅頭、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雅美族人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住屋為半穴居。因四周環海,他們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迴游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也種植並食用薯、芋、栗。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雅美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由於地理隔絕,他們是原住民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
(二)平埔族群
台灣平埔族可能在五千年前至二千五百年前間移民至台灣。關於台灣平埔族群的分類,人類學家原先分為七種,後分為九種、十種。1990年代初,又有人提出七族十四支的說法。現在採用一般人較熟識的李亦園教授的分類。漢人移民來台後,和平埔族人密切接觸,平埔文化因而迅速被漢文化同化。再加上異族通婚之故,平埔族人漸次融入漢人系統中。
*根據李亦園(1955)先生的說法,平埔族可分為下列的族群分類:
1.噶瑪蘭族(kavalan):原居蘭陽平原。?2.雷朗族(luilang):台北盆地及桃園。?3.凱達加蘭族(ketagalan):台北北濱、金山、基隆一帶。?4.道卡斯族(Taokas):桃竹苗地區。?5巴則海族(Pazeh):台中盆地。?6巴布拉族(Papora):台中清水、梧棲。?7.貓霧悚族(Babuza):大肚溪以南,濁水溪以北地區。?8.和安雅族(Hoanya):雲嘉地區。?9.西拉雅族(siraya):分佈在台南、高雄、屏東地區。分為西拉雅、大滿(四社熟蕃)、馬卡道三個亞族。
10.邵族(sao):分散於日月潭周圍地區,在魚池、貓瀾、水社、石印、茅埔、頭社等地,形成聚落。
三.社會結構
(一)財產制度
1.長嗣繼承
排灣族非常重視長嗣,是由長嗣來繼承父或母的家產,長嗣成年後,在父母的監督下負起管理家務的責任。家屋就物質層面與社會層面而言,都是最重要的財產。長嗣婚後繼承家屋,餘嗣通常會尋求與另一長嗣結婚的機會。若配偶亦非長嗣,則婚後要靠自己的力量建一新房子。
2.長女繼承制
家族的土地財產,原則上由母系直系承繼,子女從母姓,即使分居後其母族所得的姓氏不變,普通家庭原則上以長女承繼母親之家宅、土地及其附屬財產;但她同時也接受家長權,以及對於其諸妹的養育監護責任。次女以下結婚後,仍與長姊同居共財,至母親死後才分出成立分家,但即使分家,與原有宗室及親族關係不變。男嗣照原始習俗出贅於妻族成為贅婿,但不變其親族隸屬關係。採用這種繼承方式的有阿美族和卑南族。
3.長男繼承制
家族財產的繼承觀念,是建立在「守護家族者」的制度之下。有子嗣的家族,長子為當然「家族守護者」的繼任人,長子夭折則歸次子。在無子有女的家族,長女即為「守護家族者」的繼任人。無子女的家族身後產物歸其父系男性最近之「守護家族者」或其繼承人繼承。在無親生子女,而有養子女的家族,養子或養女即成為「守護家族者」的繼任人。總之,「守護家族者」繼承,以傳男系長嗣為必然法則,而又輔以女系及養子、女的繼承法則。採用這種繼承方式的有泰雅、賽夏、鄒、魯凱和雅美等族。
4.其他繼承制
布農族的財產繼承,完全以家族為單位,家族財產由家長掌管,然後由全家共同使用。在父系繼嗣原則的支配下,家長都由輩份及年齡最高的男人擔任。財產分配的方式,依據個人在分配繼承以前的工作成績、能力或其精靈信仰的能力決定。
(二)社會組織
1.部落組織
「部落」是以地域社會為基礎而組成的最原始的政治組織,也是最基本的自治單位。由於各族之社會型態、生活習慣與風俗之差異,使得部落組織的構成基礎也不盡相同。一般可分為幾種類型之部落。?◆父系氏族構成基礎之部落?以布農與鄒族之部落為典型。以氏族為基本構成單位,並利用氏族中的各級單位組成部落中的組織系統。此種部落是由大於氏族的聯族所構成。
◆母系氏族及年齡階級組織?此種部落見諸東部阿美族社會。部落雖由母系氏族構成,但社會組織普通只有低於氏族與世系群單位,同時部落的領袖權不在氏族長老,而是掌握在男性的年齡組織中,也就是以會所為中心,來處理一切部落事務。?◆泛血統群為基礎之部落?泰雅族部落典型。是以父系為系群基礎,配合泛血祭團組成一個部落。其原始型態即以同組群為基本之構成單位。?◆以貴族宗家為中心之部落?此排灣族,魯凱族社會為代表。他們的部落是由幾個貴族家系與平民及佃民所組成。再從部落中勢力最強、家世最久的貴族宗家來擔任部落最高首長。再從貴族旁系或佃民領袖中選出次級的領袖來擔任部落各級之責任領袖。
*部落類型有下列幾種:?◆集中的部落?在一單獨的地域單位構成部落。全部落的入口及住宅集中在一地,耕地與獵場則在部落周圍。此種部落的人口可多到二、三千人之數,此種部落見諸東部阿美族中。?◆分散的部落?散見於泰雅與賽夏。此種部落形式是:部落入口分散在若干個小聚落,集合這些小聚落構成一個部落。同時每一個小聚落維持著平等地位,很少有一個中心聚落存在的情形。?◆複合部落?從一個部落分出若干小部落,成立新部落之後,在組織關係上不脫離與原部落之關係,而維持著或緊或鬆的從屬型態,形成一種上下兩級單位的部落。例如曹族的大社與小社的關係則屬於此種類型。同時只准大社有一個正式的酋長,小社的頭目是由大社酋長指派同氏族中的成員來充任或派遣一個酋長代理人到小部落去擔任小頭目。除了日常事務,一切重要祭儀或政治問題,都在大社舉行或決定。?◆聯合部落?由於利害關係,種族血統或地緣區域聯合成立若干部落群,也就是形成攻守同盟。通常一個河流區域會自然形成一個部落聯合。??部落類型雖有上述四種,但各部落通常設有長老會議或部落會議,作為最高行政指導機構。而有關領袖制度及統治權的運用,則因各族而異。在氏族社會之中,民主傾向比較濃厚,部落領袖是由長老會議選派。但曹族的領袖卻由單一氏族世襲。也有少數氏族社會由部落創建者來擔任領袖。
2.祭祀組織
原住民有以「祭祀」為基礎的團體。「祭儀」團體的構成單位與範圍,有以地域群為祭團聯繫基礎和以血族關係為基礎兩種。祭儀以農業祭儀為主,另有狩獵祭、祖靈祭等大小祭祀。?一般說來,氏族社會是以氏族為單位構成祭祀團體。在超級部落裡面則以同地域之若干氏族構成區域氏族祭團。甚至有範圍更廣的祭團組織,是由超氏族群體乃至合併若干近鄰之部落共同組成大於部落的祭團組織。
(三)婚姻制度
1.階級聯姻、連族禁婚
*階級聯姻
階級間通婚有三種形式:同階級相婚、昇級婚、降級婚三種。一般來說與較本身階級高的對象結婚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獲得與配偶相當的社會地位,但真正取得較高身份者則為子女。因此與高階級者結婚,主要著眼點常在提高子女的地位。
2.女方嫁娶、男方入贅
(四)社會階級
1.貴族階級制
在社會階級體系的規範下,每個人與生俱來便被區分為不同身份地位──貴族、世家或平民,這是依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系統。如:排灣、魯凱族。
2.年齡階級制
所謂「年齡階級制度」就是依年齡之長幼有序分成若干年齡組織,同時依其所屬之年齡階級來決定其生活方式與社會待遇之制度。台灣先住民之年齡階級制,可分為三種:
◆只有長幼尊卑之分,沒有嚴格的組別
◆有年齡級與成年禮
◆有男子專名級的年齡分級制度
3.一般階級制
四.祭典儀式
(一)神話傳說
1.排灣族洪水傳說
2.魯凱族部落開創神話
3.賽夏族矮靈祭的起源傳說
4.泰雅族射日傳說
5.布農族洪水傳說
6.鄒族戫首傳說
7.卑南族始祖創生傳說
8.海岸阿美族的創生傳說
9.雅美族紅頭部落的始祖傳說
(二)歲時祭儀
1.播種祭
2.收穫祭
3.祖靈祭
4.河川祭
5.特殊祭禮 (三)生命祭儀
1.出生
2.成年禮
3.婚禮
4.喪禮
(四)占卜巫術
1.厭勝
泰雅族將疾病及其他災害歸咎惡靈(utux)所為,而對其施行厭勝之術,此稱為「hmgup」,是以細聲嘟噥之意。施術者在施行其術時,口中常誦念一種咒語之故。施術者一面作法驅除惡鬼、一方面進行醫療之術就如巫醫。巫醫一般為女性。只要可以繳納傳授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巫醫。
2.水占
布農族以小竹管吸水向天空吹出,水泡落於某人身上,該人即為罪犯。
3.瓢占
布農族以小石塊置於瓢背上唱人名,若石頭站立起來,表示該人為嫌犯,不能站著者,則不是嫌犯。
4.鳥占
原住民出外行事或旅行時,常根據一種「兮兮靈」鳥來判斷此行凶吉之意。例如:泰雅族在行路時,在路的左右任何一邊聽到第一聲兮兮鳥聲,走數十步後,在相反的一邊再聽到第二聲時,此為吉兆,也代表此次行程將會順利。但是若是在路的左右兩邊,同時聽到兮兮鳥聲(在同時可到的距離內),那就是凶兆了。那麼最好也別出門了。
5.夢卜
原住民各族皆會利用作夢來占卜吉凶。
五.物質文化
(一)食
台灣原住民傳統上以小米為主食,輔以乾薯、芋頭等。但是近代以來,由於受漢人影響改為水稻種植後,大都已經改以稻米為主食,傳統的小米則是在節慶或個人特別喜好才會當主食。
佐食品大都以蔬菜為主,再輔以肉類和魚類。阿美族蔬菜以白菜為常食,芥菜、蘿蔔、包心菜、豆類與蔥類次之。野菜在蔬菜不足之季節採為佐食品。肉類包括飼養物,魚類物和採集物。但肉食時間較少,脂肪亦少吃。當然各族群也因地理環境不同,佐食品也有不同。例如蘭嶼雅美族以魚類為主要佐食品,布農族與泰雅族則經常以狩獵的肉類為佐食品等。
另外阿美族的野菜世界可謂原住民飲食文化中最佳的代表。根據統計阿美族人日常食用的野菜至少超過一百種以上,從根、莖、花、葉、果,直到各種山產,溪產、海產等。
原住民的飲料甚為簡單,大都以清水為主,很少飲茶,吃飯時多飲菜湯或清水。但在正式的節慶時會煮肉湯或魚湯做飲料,近代以來,原住民的飲料習慣與漢人以毫無差別。
(二)住
原住民的傳統住家建築依其種族的不同而有差異,再加上不斷受到外來文化強力的衝擊,因此其文化形貌日漸消失中。根據學界的調查資料,仍可將原住民的住家樣式分類如下︰
1.依生活樣式分類:可分為平地式、穴居式兩種。
2.依平面型分類:可分為單室、複室(有兩個以上的房間)兩種。
3.依構造材料分類:可分為木造、竹造、石造、土角造四種。
4.依屋頂形狀分類:可分為直線形和曲線形。直線形屋頂的山形牆以人字形的屋頂為多,曲線形屋頂的山形牆分為三種:(1)半圓錐體形,(2)半橢圓球形,(3)龜甲形。
(三)衣
台灣原住民的服飾絢麗多采各地區的樣式因族群而異。各族群特別注重裝飾,飾物種類比衣服還多。昔日衣料一般都是自己手工紡織的麻布和揉制的皮革,後因與漢人交易,棉布也早已被用來做衣料。
(四)工藝
1.石工藝
石工藝飾以板岩為其主要的建材,在排灣文化中除技術層面外,在財產制度與象徵體系方面,石頭都具有豐富的意義。
2.木雕
南部的排灣、魯凱、卑南及雅美族都有浮雕及立體雕刻,尤其排灣的雕刻藝術已有高度的發展。
北部、中部諸族的紋飾雕刻,藝術較低而雕刻物亦少,南部諸族的雕刻在性質上是屬於象徵的,乃至寫實的雕刻藝術,雕刻的種類有凹刻、浮雕、透雕與立體雕刻等,而雕刻的器物種類繁多,尤以排灣族為盛,其器物種類有建築,家具、用具、武器、宗教器物等以及玩賞雕物等。排灣族最常見的雕像為人首與雙蛇,其次為裸身人像、動物及蛇紋、菱紋等。雅美族人也精於木雕,他們在漁舟、屋柱、壁板、匕首鞘、魚針盒以及祭杖上都刻以各種幾何紋樣。雅美人在木雕上塗以紅、白、黑三種顏色,給人一種鮮明的感覺。
竹雕和骨角雕,多用於小件物品,如泰雅的竹耳飾,排灣、魯凱的火藥罐、布農族和曹族的骨製髮簪,多以幾何圖紋。
台灣原住民的雕刻,一般說來具有原始藝術的特性,沒有虛偽掩飾,不嬌揉造作,造型真摯而是率直,並且有巫術色彩,具有令人生畏的氣氛。
3.編器
  各族都有以竹籐為材料,編成各種日常用的器具,大的如背框、籮筐,小的像首飾盒,各族編器以泰雅族最為出色。編法主要有兩類,一為編織編法、一為螺旋編法。另外還有月桃編織的有月桃席、盛物箱器及網帶編織。
4.織布
  泰雅族的麻紡織工藝在各族中最為發達。紡織在泰雅族屬婦女的工作,會以紡織之巧拙評定婦女的社會地位。泰雅族之麻紡織工藝曾發展至相當精巧的境地。其他各族婦女也都有紡織技術。排灣族除紡織之外,還善刺繡。
5.製陶
台灣原住民中保有陶器的有布農、排灣、魯凱、阿美、卑南、雅美等族。在排灣族和魯凱族,陶壺被認為是貴族階級的傳家寶,是祖先留下來的遺物。排灣族的陶器大都是罐形器,也有少數瓶形器和扁平的瓶形器。紋飾多在口部、頸部和陶的上半部,有凸起的浮塑,也有用硬物捺印或尖物刻畫的。花紋種類從圓紋、三角形紋、米點、株鍊形、點狀、波浪形等,變化多,樣式也美。
貳.台灣原住民的研究
一.文獻書目
(一).總論
1.台灣的原住民,宮本延人/魏桂邦 ,晨星,1992。(677.4608 8665 v.3)
2.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李壬癸,台北:常民文化,1997。(536.2907 8467)
3.中華民國山胞研究中文圖書目錄,花蓮:花蓮師院山胞教育研究中心,1993。(R012.9)
4.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1994。(536.29 8676)
5.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謝世忠 ,自立晚報社,1987。(639.9 8254)
6.原住民教育研究,譚光鼎 ,五南,1998。(529.47 8466)
7.原住民教育概論,吳天泰 ,五南,1998。(529.47 8873)
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潘英 ,臺原,1998。(536.29 838)
9.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王學新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677.28 8464/2)
10.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鄧憲卿 ,省文獻會,1998。(536.2907 8527)
11.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孫大川 ,聯合文學,2000。(536.2907 8377-2)
12.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蕭瓊瑞 ,東大,1999。(536.29 8675)
13.臺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民會,1999。
14.原住民族主權對種族、國家及國族的深思,亨利.雷諾茲(HenryReynolds)作,陳茂泰譯,原民會,2001。
15.太平洋島嶼原住民文化,道格拉斯.奧力佛(Douglas L. Oliver),勞易思.強森(Lois Johnson),原民會,2000。
16.台灣原住民研究,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風響社,1998。(536.29 8545)
17.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文薰,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1994。(536.29 8536)
18.台灣土著歷代治理,洪敏麟,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1976。(538.82 8545-2 v.17-8)
19.The Austronesians: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Belllow, Peter, James Fox and Darrell Tryon eds. Canberra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二).社會與文化、藝術、音樂、舞蹈
1.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古野清人、葉婉奇 ,原民文化,2000。 (536.29 846)
2.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田哲益 ,武陵,2001。(536.29 8543)
3.臺灣原住民音樂之美,吳榮順 ,漢光文化,1999。(539.427 886)
4.臺灣原住民傳統服飾,李莎莉 ,漢光文化,1999 。
5.與自然共舞-臺灣原住民舞蹈,劉鳳學 ,商周,2000。(539.427 875)
6.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劉其偉 ,雄獅,1995。(536.29 8737 )
7.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巴蘇亞. 博伊哲努 ,常民文化,1996。(539.529 8243)
8.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陳千武 ,臺原,1991。(677.08 8664 v.18)
9.台灣原住民風俗誌,鈴木質、吳瑞琴 ,台原,1991。(677.08 8664 v.25)
10.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明立國 ,臺原,1989。(677.08 8664 v.5)
11.台灣原住民籲天錄,洪田浚 ,台原,1994。(677.08 8664 v.46)
12.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林道生 ,花蓮文化,1996。(539.529 8766)
13.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李福清、Riftin ,晨星,1998。(677.4608 8665 v.26)
14.臺灣原住民的藝術,高業榮,台灣東華,1997。(536.29/5 8386)
15.大自然的賞賜臺灣原住民之飲食文化,瞿海良,文建會,1997。(536.29/4 8526)
16.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原,1999。(539.529 8243-2)
17.臺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概論,王嵩山 ,聯經,2001。
18.台灣土著文化研究,陳奇祿,聯經,1992。(677.08 8445 v.16)
19.台灣土著文化藝術,劉其偉,雄獅,1986。(536.29 8737)
20.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李亦園,聯經,1982。(538.8232 8425)
21.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聯經,1986。(536.29 8324)
22.台灣土著族的文化,語言分類探究,費羅禮、Ferrell Raleigh,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9。(535.08 8685 v.17)
23.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阮昌銳,台灣省立博物館,1994。 (536.29 8557/2)
24.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劉斌雄、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7。(536.29 8644)
25.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編,劉斌雄,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9。(536.29 8644-2)
  (三).相關期刊
1.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P/535.05/8685)。
2.台灣風物,臺灣風物雜誌社,(P/670.5/8445)。
3.考古人類學刊,台灣大學人類學系,(P/359.605/8549)。
4. 山海文化,中華民國台灣原民會,(P 536.2905 8626)。
5. 山海文化雙月刊,山海文化雜誌社,1993。(P 536.2905 8626
(四).各族研究
(1)賽夏族
A.臺灣原住民史賽夏族史篇,林修澈 ,省文獻會,2000。(536.292 8786)
B.小米.貝珠.雷女:賽夏族祈天祭,潘秋榮,臺北縣文化局,2000。(536.292 8396)
C.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賽夏族,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研院民族所,1998。(536.29 8645 v.3)
D.臺灣的原住民:賽夏族,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臺原,2001。(536.292 8745)
E.臺灣原住民史,賽夏族史篇,林修澈,省文獻會,2000。(536.292 8786)
F.賽夏族. 矮靈祭,三台雜誌社,三台雜誌社,1986。(536.292 8463)
G.賽夏族史話:矮靈祭,陳運棟/張瑞恭,陳運棟發行,1994。(536.292 8767)
(2)泰雅族
A.北部泰雅人狩獵活動之探討,顏俊雄/莊英章/葉春榮,國立清華大學,1997。(M 541.3 1997 2)
B.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李亦園,中研院民族所,1963。(536.29 8425/2)
C.泰雅族的社會組織,廖守臣,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1998。(536.291 8525)
D.泰雅族文面圖譜,馬騰嶽,馬騰嶽出版,1998。(536.291 8354)
(3)鄒族
A.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王嵩山,稻鄉,1995。(536.295 8456)
B.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王嵩山,稻鄉,1990。(536.2908 8673 v.1)
C.台灣鄒族生活智慧,浦忠勇(依憂樹博依努哲),常民文化,1997。(536.295 8973)
D.庫巴之火:台灣鄒族部落神話研究,浦忠成,晨星,1997。(677.4608 8665)
E.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浦忠成,台原,1993。(677.08 8664 v.33)
F.台灣鄒族民間歌謠,浦忠勇,文化中心,1993。(539.127 8646)
(4)排灣族
A.排灣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許功明、柯惠譯,稻鄉,1994。(536.2908 8673 V4)
B.排灣族的琉璃珠,許美智,稻鄉,1992。(536.296 8466)
C.排灣傳說集,小林保祥、謝荔,南天,1998。(536.2908 8643 V2)
D.排灣族的衣飾文化,李莎莉,自立晚報,1993。(538.191 8645)
(5)魯凱族
A.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許功明,稻鄉,1993。(536.296 8465)
B.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石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6。(535.08 8685 v.23)
C.台灣省通志,同胄志, 魯凱族等篇,李汝和、張炳楠,台灣省文獻,1971。(673.2 8725-(2) v.53)
D.魯凱族歌謠採擷,盧正君,屏東縣文化中心,1997。(913.527 8544)
(6)阿美族
A.大港口的阿美族,阮昌銳,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9。(535.08 8685 v.18-9)
B.阿美族歷史,李景崇,師大書苑,1998。(536.297 8444)
C.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李亦園,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2。(535.08 8685 v.2)
D.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阿美族.卑南族,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7)布農族
A.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田哲益,常民文化,1995。(536.29 8643-2)
B.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霍斯陸曼伐伐,晨星,1997。(677.4608 8665)
C.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霍斯陸曼伐,稻鄉,1997。(536.293 8454)
D.花蓮原住民音樂-布農篇,林道生,花縣文化,1998。(539.427 8766 V1)
E.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田哲益,台原,1992。(677.08 8664 v.30)
F.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田哲益,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6。(536.293 8543)
G.布農族口傳神話傳說,田哲益/全妙雲,臺原,1998。(539.529 8543)
H.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丘其謙,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535.08 8685 v.7)
I.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黃應貴,中研院民族所,1992。(536.293 8324)
(8)卑南族
A.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曾建次,晨星,1998。(677.4608 8665 V29)
B.台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宋龍生,省文獻會,1998。(536.298 8636)
C.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屬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的比較研究,石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6。(535.08 8685 v.23)
D.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阿美族.卑南族,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E.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南王祖先的話,宋龍生,省文獻會,1998。(536.29 8643 v.6)
F.蕃族調查報告書,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南天,1983。(536.08 8555 v.23-30)
(9)雅美族
A.美的古謠與文化尋找烏溪,夏本奇伯愛雅,常民文化,1996。(536.298 8746)
B.台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余光弘、董森永,省文獻會,1998。(536.298 8653)
C.具體生活與象徵系統:雅美族的魚類分類與食魚禁忌,陳淑芬/盧蕙馨,國立清華大學,1994。(M 541.3 1994 6)
D.雅美族之住居文化及變遷,黃旭,稻鄉,1995。(536.298 836)
E.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周宗經,臺原出版,1994。(677.08 8664 v.45)
(10)平埔族
A.1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李壬癸,台北:常民文化,1997。(索書號536.29907 8467)
B.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洪麗完,稻鄉,1997。(索書號536.299 8254)
C.平埔巴宰族滄桑史:台灣開拓史上的忠臣,潘大和,南天, 1998。(索書號536.299 8376)
D.噶瑪蘭族神話傳說集以原語記錄的田野資料,清水純、王順隆、Kaneko, Erika ,南天,1998。(536.2908 8643 v.4)
E.臺灣原住民史邵族史篇/,鄧相揚/許木柱 ,省文獻會,2000。(536.294 8546)
F.重塑臺灣平埔族圖像: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葉婉奇,原民文化,1999。(536.299 8875)
G.台灣平埔族傳說:謎樣的歷史,陳千武、何從,台原,1993。(539.527 8773/2-2)
H.平埔足跡: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史,白棟樑,晨星,1997。(536.299 8677)
I. 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536.29907 8382)
J.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劉益昌、潘英海,省文獻會,1998。(536.29907 8735)
K.南瀛平埔誌,劉還月,南縣文化,1994。(677.963 8526 v.2)
L.後山西拉雅人物誌,張振岳,常民文化,1996。(536.299 8777)
M.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潘繼道,稻鄉,2001。(536.299 8376/2)
N.尋訪台灣平埔族,劉還月,常民文化,1995。(536.299 8786)
O.臺灣平埔族史,潘英,南天,1996。(536.299 838)
P. 臺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潘英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677.908 8448 v.1)
Q.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張振岳,常民文化,1998。(836.299 8777)
二.研究及教學單位
1.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有台灣土著各族類別齊全的標本、照片、宗教儀式影片、錄影帶、錄音帶。出版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專刊(甲種、乙種、丙種)、資料彙編。
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另藏有台灣蕃圖說彩繪18幅,皇清職貢圖卷三,台灣生蕃圖版印26幅。
3.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除標本外,尚有宮本延人等於光復前所拍攝之<台灣土著照片檔>。出版考古人類學刊,考古人類學專刊,碩士論文,學期田野工作。
4. 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收藏有標本並闢收藏室收藏之,出版政大邊政學報,碩士論文。
5.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博士論文、學期田野工作。
6.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包括民族發展研究所、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民族文化學系、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並設有原住民研習中心,專責原住民在職訓練 、民族推廣教育及學術交流活動。
7.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有標本,以及有關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布農族為主之宗教儀式與社會文化生活幻燈片、照片、錄影帶、錄音帶。出版自然科學博物館學報,專刊,博物館季刊。
8. 國立台灣博物館:有標本,岸裡社頭目遊樂圖,新港社頭目肖像,台灣蕃界地圖,高山人種分布圖等豐富的資料。出版博物館年刊,台灣博物等。
9. 臺灣省文獻會:出版有臺灣省通志同胄志,台灣文獻叢刊。
10.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內典藏文物以原住民陶器、樂器、織具、雕刻、服飾、琉璃珠、及祭祀用具為主約1100多件,。出版博物館通訊集相關文章、書籍。
三.相關網站
1.平埔文化資訊網:http://www.sinica.edu.tw/∼pingpu/index.html
這個網站是由中研院「平埔研究工作會」所籌設,內容包括平埔族的分類、分布、文化特質等基本認識,以及平埔族與南島民族的關係、平埔族的工藝、傳說等等,並設了「西拉雅」、「邵族」兩個主題館,還提供相關的研究參考資料,是一個研究平埔族最佳的網站。
2.台大圖書館與博物館—台灣平埔族探源:
http://nthulm.ntu.edu.tw/∼dl/Fixed pages/l.html
內含虛擬博物館、平埔族各族的分布圖、平埔族各族的分類問題探討、人物小傳及相關文獻、各族的文化與生活,對平埔族作一些初步的介紹與探討。
3.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http://www.apc.gov.tw/
是一個有關原住民的官方網站,內容包括有關原住民的相關法規、教育文化、福利措施、行政資料、出版品以及族群介紹等,資料豐富而實用。並且可以和政府單位作雙向的意見交流。
4.第四世界全球虛擬網路圖書館: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index.htm
是一個原住民大觀園,包含台灣原住民的祭典活動、文史工作室、研究單位、社會服務團體、行政機關、博物館等等全方位的資源,可以方便讀者對台灣原住民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5.即將消逝的彩霞—泰雅紋面藝術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C0138970062/ 
介紹泰雅族紋面傳統的歷史、意義、傳說及藝術。
6.Taiwan Aboriginal Culture Park:http://www.tpg.gov.tw/tacp/english/home.tw
有系統介紹台灣原住民族群的分布、文化特色、食物、物質文化、生存方式、音樂、藝術,內容深入淺出,設計活潑,可以對台灣原住民有一個初步而完整的認識。
四.影音多媒體資源
(一)錄影帶
1. 臺灣原住民藝術(1) 排灣族的木雕,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1)
2. 臺灣原住民藝術(2) 魯凱族的陶器,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2)
3. 臺灣原住民藝術(3) 泰雅族的編織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3)
4. 台灣原住民生活影像系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發行,(VT DS799.42 .T35)
5. 臺灣原住民藝術(4) 魯凱族的石板屋,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4)
6. 臺灣原住民藝術(5) 鄒族的鞣皮,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5)
7. 臺灣原住民藝術(6)鄒族的藤篇,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6)
8. 臺灣原住民藝術(7)歌舞慶典篇,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7)
9. 臺灣原住民藝術(8)建築藝術篇,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8)
10. 臺灣原住民藝術(9)傳統技藝篇,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9)
11. 臺灣原住民藝術(10)美麗的神話,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VT NK1068.T28 T27 v.10)
12. 台灣歷史福爾摩莎早期的主人/原住民的社會,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製作發行,2000。(VT DS799.5 .T28 v.2)
13. 山之歌海之舞台灣原住民的音樂與舞蹈,李大雄監製,,李道明製片導演,光華傳播事業,1997。(VT DS799.42 .S6)
(二)錄音帶、CD
1. PASU-TSOU 阿里山鄒族之歌,吳榮順、浦忠勇,音樂中國出版社,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1993。(CD M1999 .M8 v.9)
2. 布農族之歌,吳榮順,音樂中國出版社製作,玉山國家公園出版社,1992。(CD M1999 .M8 v.1)
3. 卑南族之歌,吳榮順,音樂中國出版社製作,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1993。(CD M1999 .M8 v.4)
4. 阿美族的複音音樂,吳榮順,音樂中國出版社製作,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1993。(CD M1999 .M8 v.2)
5. 泰雅族之歌,吳榮順,音樂中國出版社製作,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1993。(CD M1999 .M8 v.5)
6. 排灣族的音樂,吳榮順,音樂中國出版社製作,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1993。(CD M1999 .M8 v.3)
7. 魯凱族的音樂,吳榮順,音樂中國出版社製作,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1993。(CD M1999 .M8 v.8)
(三)地圖、圖冊
1. 台灣原住民分布圖,魏德文編著,邱若龍繪圖,南天,1998。
2. 伊能嘉矩收藏臺灣原住民影像,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出版,南天發行,1999。
3. 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特展圖錄專輯,吳密察等撰文,順益博物館,2001。

 

原住民文物館

 

1.壽豐原住民文物館http://rinahem.17919.com.tw/namoh3.htm
此文物館乃花蓮縣壽豐鄉阿美族的文物館,裡面有此處阿美族的簡史與古文物

※壽豐阿美族源流簡介
遠在「後山」正式躍上臺灣之歷史舞臺前,壽豐鄉早已屬阿美原住民之活動區域,至於何時遷徙至此,已不可考,僅能約略由族人傳說,推測其祖先當從今豐濱鄉之大港口登陸,隨即進入花東縱谷,成為第一支入墾壽豐鄉之族群。
阿美族乃臺灣現存原住民中人口最多者,主要分布於臺灣東部,其範圍北達花蓮的奇萊草原,南至屏東之恆春半島。
而世居花東縱谷與東海岸之阿美族,依其地域、習俗、語言之差別,則可區分為海岸阿美、秀姑巒阿美、南勢阿美、卑南阿美,以及恆春阿美等五個不同的族群。當漢人在「山前」大肆侵佔原住民土地,迫使西拉雅與噶瑪蘭等兩支平埔族流離失所時,花東地區卻拜三面環山之賜,得以阻絕漢人之入侵。
十七世紀中葉(明崇禎萬曆年間),泰雅族自西部南投之塔烏查社及托樂閣社棋越奇萊山,移居壽豐鄉(鯉魚山之西邊)與秀林鄉一帶。
阿美族自稱「邦查」,據其族人傳說謂,荳蘭、七腳川、竹窩宛(今花蓮市國福里)、北埔、池南、壽豐、溪口、月眉、水璉諸社,均源於花蓮市近郊之薄薄社,「阿覓賜瑪知納」之子孫。阿美族自豐濱鄉之大港口登陸後,
先遷奇密,再分建芝舞蘭、烏雅立、巫老僧、烏漏、謝得武、掃叭頂、加蚋蚋、太巴塱、馬太鞍諸社、久之,復南北延伸,南入臺東縱谷者是為「臺東阿美」;北上花蓮縱谷者稱之「南勢阿美」;入居海岸山脈東側沿海者謂之「海岸阿美」。

※本館服務項目
文物館參觀路線圖 \文物館一樓托售中心 \ 文物館二樓展覽室
文物館三樓多功能教室\花蓮縣觀光指南
※古文物典藏

皮雕作品、阿美族的文物 、平板木雕作品、阿美族的住屋
立體木雕作品、阿美族傳統獵具、古傳統男巫祭服
現代女傳統服飾、古傳統女巫祭服、阿美族的瞭望台
陶製器皿、阿美族的農具、耕作農具、阿美族傳統編織

2.彰化縣原住民文物館

彰化縣原住民文物館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籌畫興建,民國九十二年二月發包、六月動土,民國九十三年十月竣工,文物館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建築物,外觀使用富原味和具代表性的石材,戶外則設有圓形廣場,廣場的圖騰柱代表各族一律平等,各自擁有獨特而傲人的文化歷史。

3.苗栗縣賽夏文物館
賽夏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的少數民族,根據民國91年原住民委員會統計,賽夏族人口大約 5 千人,大都數居住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境內,賽夏族人依鵝公髻山、橫屏背山為界,又分成南、北兩群。

賽夏族2年一祭、10年一大祭的巴斯達隘祭典(以前稱作矮靈祭或矮人祭),是賽夏族人最重要而且全國知名的重要祭典,通常在農曆 10 月 15 日前後在南庄向天湖登場時,連續 3 天的祭典會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蜂湧上山,欣賞賽夏族神秘又獨特的傳統祭儀。

巴斯達隘祭典緣由,來自賽夏族裡一個古老傳說,主要是祭祀曾經協助他們的矮人靈魂,祭儀最熱鬧的 3 天,向天湖湖畔及湖前祭場,人山人海,祭典後一切回復沈寂,隔兩年才會喚起國人注意。

為了保存、傳承賽夏族文化,苗栗縣政府爭取在向天湖畔設置賽夏族文物館,並在民國91年底完工,賽夏族人終於擁有代表族群的公設文物館。

文物館占地約6千平方公尺,1樓規畫文物販賣部、餐廳、典藏室等,2樓規畫服務台、主題展示空間及多媒體簡報室,3樓則為主題展示區、姓氏牆、會客室等。

文物館外觀採賽夏族傳統建築的竹瓦、竹牆特色,館內、館外有大量賽夏族特有竹編、苧麻織紋與原住民創作。

1樓餐廳緊臨向天湖畔,大扇玻璃窗飽覽湖光山色,2樓戶外廣場有一座賽夏族原型實體模型屋,忠實呈現賽夏族人的造屋特色。

賽夏族崇尚自然,姓氏常來自大自然,使用迄今的有日、風、豆、根、解、高、夏等14姓,未來館內將設賽夏姓氏牆,介紹賽夏族各姓氏由來。

文物館軟體設施將逐年擴充,餐廳、多媒體放映室招商開放後,文物館將舉辦賽夏族攝影、工藝、美食展,國人兩年一次的巴斯達隘祭典舉行時才上山,只要走一趟賽夏文物館,就能一窺賽夏族文化的特色。

4.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於一九九四年六月正式開幕,為一人類學博物館,
館內主要蒐藏、研究並展示台灣原住民文物,藉教育活動之推廣來呈現台
灣本土文化之樣貌。
博物館除了文化的傳譯及文物的展示保存外,亦是孕育文化生命的瑰地。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當中,有人帶著滿腔的熱誠與熾熱的心,隨著時間的脈絡,一步一腳印的將台灣最原始,最本土的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化刻劃出來,讓我們台灣人及全世界各個種族的人看到,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心跳,這不願停止,也永遠不會停止的跳動,正是我們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全體同仁的動力所在。
研究?我們除了提供獎學金予原住民學生外,亦與國內外大學合作,幫助有心從事原住民研究的學者,共同為我們原住民文化作努力。
典藏?館內典藏文物以原住民陶器、樂器、織具、雕刻、服飾、琉璃珠、及祭祀用具為主約1100多件,物品仍在持續增加當中。
展示?除了展場內部各樓層的文物展示外,每年亦舉辦各族主題特展,並依照內容出版特刊,為展覽留下歷史性的一刻。
教育?教育為國之大業,當一個文化或一件文物的意義能被親身體會,讓這方面的知識與智慧成為大腦思考的一部份,那麼這文化與文物才是有生命的。我們致力於各位"知"的權力與"活"的意義,教育是我們工作的一部份。
書籍出版?過去台灣曾為荷蘭、西班牙、及日本等國的殖民地,相對的在這些國家當中,亦擁有珍貴且不可多得的原住民史料,為將這難得的文史呈現出來,我們與日本東京大學、荷蘭萊登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美國柏克萊大學及台灣的台灣大學致力於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學者們合作,出版載錄及研究成果。
文化活動暑期活動部落市集城鄉交流研討會 教育課程染色課程琉璃珠課程雕刻課程手鍊課程版畫課程

※「南島語族」
是指分佈於太平洋、印度洋地區諸民族。由於這些民族在語言上屬於「南島語族」之源流,故通稱為「南島民族」。「南島語族」的分佈範圍東起復活島,西至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南迄紐西蘭,北至台灣,包括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總人口數約二億五千萬人,其中台灣的「南島語族」人口總數約有三十七萬人。
台灣「南島語族」原住民的祖先是何時、從何處來台的?學界至今尚無定論,由於沒有文字的記載,對於原住民過去的歷史只能靠族人的口傳或從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學科的探討。有一種說法是最早從大陸南方向西南分散,一部份人直接渡海到達台灣,有的則是經由菲律賓群島,再順著海潮北上來到台灣,在不同時期分別到達,根據語言學的研究推論,最早住在台灣的南島民族可能是泰雅、賽夏、鄒、巴則海和安雅等族,推測大約在六千多年前;最晚到達的是蘭嶼的雅美族,來自菲律賓的巴丹群島,時間不超過一千年。又由於語言學家認為台灣的南島語的複雜分歧程度較其他地域更為複雜而推測台灣有可能是南島語族最古老的發祥地,近來國際語言學、考古學者都很重視這個論說。